博士专业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一、学科概况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学科是研究机械制造理论、制造技术、自动化制造系统和先进制造模式的学科。本学科融合了各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使制造技术、制造系统和制造模式出现了全新的面貌。我校机械制造和自动化学科依托于必赢626net入口首页机械制造及相关学科和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所,目前有在读博士生、硕士生30余人。
本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工程硕士和高师硕士学位授予权。
二、主要研究方向
该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虚拟样机/虚拟制造/虚拟现实、智能制造/网络制造、制造过程智能监控、制造基础理论研究、数控技术及伺服装置、先进制造技术及理论、模具制造技术及理论等。
三、主要相关学科
机械电子工程、自动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工业工程、物流工程、测试仪器及仪表以及其他与制造领域有关的学科。
机械电子工程
一、学科概况
“机械电子工程”是将机械学、电子学、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机电一体化系统,包括执行机构、控制器、检测装置、动力装置和传动装置。本专业以现代控制理论、现代检测技术、故障诊断技术、微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重点研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制造、应用中的检测、诊断、控制和仿真等问题。机械与电子、计算机以及控制等技术有机结合而产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系统和新产品,在国民经济各领域机电一体化设备以及生产过程自动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科技的发展起着重大促进作用,取得了突出成果。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博士导师4人,教授6人,副教授8人。设有机械电子教研室、智能机电技术研究所。承担了很多包括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纵向和横向研究课题。已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0多名。
本学科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机电液一体化系统控制与CAD
2.机电系统安全防护技术
3.虚拟现实真实感建模与可视化
4.机电工程CAD/CAE/CAM
5.机电智能控制
6.数字物流与智能技术
三、主要相关学科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车辆工程、工程机械、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与装备、动力机械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精密仪器及机械、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机械设计及理论
一、学科概况
本学科共有教授15人,实验室面积达2000 m2,拥有仪器设备总价值800余万元,主要试验设备为日本OLYMPVS公司激光共焦显微镜;法国DELTALAB公司的微动摩擦试验机;瑞士C—M公司纳米划痕仪等;能对外提供摩擦磨损性能测试与摩擦学研究、机械系统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物流技术与设备技术培训、机构学及设计自动化研究等方面的项目服务。近两年承担科研项目共6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项目22项,承担科研项目的经费合计890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被SCI收录30余篇。
本学科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摩擦学
该研究方向是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仲荣为学科带头人。本研究方向实验设备先进,研究特色鲜明,学术水平高,与国内外合作交流频繁,形成了较强的综合实力,是我国摩擦学和表面工程的重要研究基地。主要研究内容为微动摩擦学、轮轨摩擦学等领域,研究成果处于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2.机械系统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
该方向将最新的模糊集合、模糊侧度、可能性理论应用于机械系统的动态特性、可靠性等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上,为大型成套机械设备设计的可靠性优化、动态优化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计算分析手段,为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3.现代物流技术与设备
本研究方向充分利用现代设计方法及理论,与物流装备的具体设计实践紧密结合,以动态仿真、虚拟现实、可靠性设计、智能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数字物流、控制与信息系统等方面为主要的研究特色。该方向已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对推动物流装备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4.机构学及设计自动化
该方向从事机构学、机器人、优化设计和设计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机构运动学理论、智能优化技术及设计自动化等方面开展了系统地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等,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是研究在计算机的支持下, 协同设计的机理、协同环境的理论、技术、实现方案和实现技术。机构学、机器人及设计自动化方向研究机器、机构和机器人本体的基本理论及求解算法,研究机构的控制特性。
三、主要相关学科
表面工程、材料学、车辆工程、载运工具、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
车辆工程
一、学科概况
本学科前身是我校原国家级重点学科机车车辆,于1998年调整为车辆工程学科,是西南交通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本学科于1982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被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并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本学科点现有教授20人,副教授12人,面向全国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术带头人金鼎昌教授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翟婉明教授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机车车辆研究所、列车与线路研究所是本学科的两个主要支撑单位,均为牵引动力国家实验室的实体研究机构,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本学科的主要支撑条件。现实验室有一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一个国家创新群体。
目前,在我国铁路运营的提速列车、重载列车和高速列车大多是本学科与机车车辆工厂联合开发研制的,是坚持产学研结合,用先进理论指导新产品研制的结果。对促进铁路科技进步做出了应有贡献,在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界享有盛誉。
本学科点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有:
1.轮轨相互作用设计软件,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
2.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
3.铁道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
4.在科研实践中培养机车车辆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
5.专著《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中国图书奖(1998)。
二、主要研究方向
1.车辆运行大系统动力学
2.机车车辆设计及理论
3.机车车辆结构与强度
4.机车车辆主动控制
5.车辆空气动力学及环境工程
三、主要相关学科
机械工程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与装备
一、学科概况
快速、高效、环保、大容量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解决我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交通拥挤、大气污染和能源紧张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是21世纪我国发展绿色公共交通的方向。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与装备”专业是为了适应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培养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过程中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所需的高级专业人才,本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专业有学科交叉优势。我校的轨道交通领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我校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等学科的交叉,覆盖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车辆与设备、交通规划与管理、工程设计与建设、电力牵引与自动化等方面。这一优势,有利于推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研究与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各个环节中,车辆装备始终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国产化和采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核心,我校在干线铁路机车车辆领域的传统优势有利于推动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与装备学科的发展。
二、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有以下四个主要研究方向:
1.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设计及理论
本方向用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地铁、轻轨、市郊列车的总体设计、动力学、舒适度、轮轨接触关系、性能控制、检测及故障诊断,应用机电一体化设计、可靠性设计、可维修性设计等现代设计方法以及神经网络控制理论、模糊控制理论、遗传算法等现代控制理论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结构与系统研究设计。
2.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传动、控制及检测技术
本方向研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交流传动系统、牵引电机的控制、线性电机驱动方式在地铁车辆的应用、新型驱动方式、微机检测及故障诊断系统、地面检测与实验设备。
3.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自动控制系统
本方向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列车的牵引与制动计算理论及列车运行仿真算法、列车节能运行及优化操纵、列车自动驾驶系统、列车速度防护系统、列车运行监督系统。
4.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结构、强度及可靠性
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城市轻轨车辆关键承载部件车体、构架、车轮和车轴等结构轻量化设计、多柔体结构动力优化设计、结构CAE分析、疲劳强度和可靠性等方面的研究。
三、主要相关学科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交通运输、计算机与通信。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一、学科概况
本学科培养建筑环境控制及其设备工程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材。除了对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问题的研究外,本学科结合我校在交通建筑领域的优势,长期从事隧道与地铁的环境控制、车辆空调、高大空间建筑通风空调的基础和工程应用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果。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导师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人。设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暖通空调研究所及暖通实验室。承担了很多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纵向和横向研究课题。已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0多名。
本学科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二、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下设4个研究方向,均属本学科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1.通风技术
本研究方向着重于隧道与地下工程的通风技术研究。主要开展隧道和地铁通风过程的试验和动态模拟、优化设计、火灾特性与控制、通风过程的智能控制方法、通风模式等研究,本学科在这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2.暖通空调节能技术
本研究方向结合重大工程或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技术问题,开展暖通空调过程、设备与系统节能的基础分析与优化研究。
3.室内环境质量控制
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通风空调气流组织的CFD模拟和试验、室内环境热舒适评价、地铁环控系统、车辆空调设计与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及工程应用。
4.暖通空调自动化
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基于舒适性指标和空气品质的现代空调控制方法、隧道通风的智能控制方法、空调和供热系统的优化调节等方面的研究及工程应用。
三、主要相关学科
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工程、电气系统及其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等。